他是科学求真的试错者
勇于创新的开拓者
更是不怕困难的挑战者
历经万次试验换来一次成功
他就ACF实验室创始人——王博伟
人物简介
王博伟,佛山市新阶联理事、ACF实验室创始人、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科学,是专业权威和严谨准确的代名词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,是未知世界的探路者,是触碰不可能的造梦师,是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。他们在成千上万次的试错与失败中,在偶然和意外的交错间,发现一丝成功的可能。佛山市新阶联理事、ACF实验室创始人、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博伟便是其中一位。
王博伟是仿生吸能材料领域的科学与技术专家。2006年,王博伟创办ACF实验室,从仿生、力学、高分子等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,经过六年近12000次左右的试错性试验,在2011年,王博伟及其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 ACF人工软骨仿生材料。
ACF人工软骨仿生材料,通过模仿人体关节软骨的分子结构,可以吸收大量冲击力,从而保护骨关节。后续材料迅速应用于鞋靴、运动防护、军事防弹、航空以及潜艇减震等多个领域,用科技保障了生命健康。
事实上,鲜有人知道王博伟并非科班出身。大学四年主修法学,读研专业是可持续发展,只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,他“误打误撞”地开启了科学研究的大门。
对于这段经历,王博伟回忆:“最初是在一个外资的化工企业待过一段时间,从此开始接触化学实验。”当时第一次看到高分子材料化学实验的王博伟,坦言“场景太熟悉了,如同奶奶做馒头一样。”面粉是一种原料,水是另一种原料,发酵剂就是小料或助剂,混合搅拌均匀后,在一定条件下,流体变成固体,原料变成材料,做馒头和做化学试验异曲同工。
实验中的王博伟。
隔行如隔山,但隔行不隔理。为了证明当时被企业董事长否定的一份报告,性格倔强的王博伟下定决心,第二天租了个两室一厅的房子——一个房间用来睡觉,另一个用来做实验,客厅用作堆材料的仓库,就这样开启了他的科研道路。
虽然一年多的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,但王博伟并未因此而轻易放弃。后来他凭借自己敏锐的科研嗅觉,寻找到了研究的新方向。
“当时有一个朋友,膝盖软骨出了问题,做手术很痛苦。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的奶奶因为半月板问题导致一条腿残疾了,有一次她摔倒后躺在地上,样子很痛苦,我也很痛苦,那天我哭了一个晚上。第二天我就做了一个决定,我要做人工软骨,我要让像我奶奶一样的人不再痛苦。”王博伟说。
从此,王博伟醉心研发人体关节软骨构造的仿生材料。他扎根图书馆,埋头实验室,以书本筑起知识的大厦,以实验夯实研究的基础,先后六七年间,王博伟与其团队在实验中逐步融入了高分子化学、材料力学、仿生学、数学、超材料等学科中和仿生吸能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论,在跨学科学习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,慢慢形成了ACF实验室自成体系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型。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历经12000次左右的试验,无数次的失败打击,2011年ACF高性能材料终于面世了,该材料的性能至今仍保持世界领先、国内空白的地位。在试错的过程中其团队还收获了1500多个有效配方,这1500个有效配方可以在后期陆续写成发明专利。
2020年,王博伟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《创业英雄汇》,展示仿生吸能材料的抗冲击性能。
2019年,王博伟当选为佛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理事,在更大的平台上,他积极发挥着作为专业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。“团结社会新阶层的力量,就需要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。”王博伟认为,为价值创作和创新形成制度体系,形成周期性交流与互动,让创新创造的理念影响更多的人,将更好地团结多方力量,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。
从一个法学生变成一个高分子材料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及董事长,王博伟用自身角色转变的经历验证了“不给人生设限”的人生哲学。回望自己的经历,王博伟始终相信,科研进步的过程,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。做科研如此,做企业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
王博伟接受访谈。
记者:如果说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偶然和意外因素,那么让您离命运馈赠更近一步的关键是什么?
王博伟:我认为是永不放弃。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方向,就连研究什么性能的想法都没有,但我只是一直在做这个事情。而那时候做材料试验,一个礼拜的试验废弃品可以堆满一小间屋子,但我们也还是坚持下来了。
记者:作为一名科学家和企业家,您对当代年轻创业者们有什么建议?
王博伟:我认为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,第一,我要什么?第二,我想得到什么?第三,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以后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如果你非常清楚几十年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那么需要看什么书、交什么朋友和做什么工作,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。最后,如果你能人所不能,忍人所不忍,你未来发展空间将会是无限的。